新建污水管网近200公里,完成4600多家“散乱污”企业整治
图为新筑的茅洲河堤防。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晶 实习记者 李菁
“光明向我眨了下眼睛。” 广东省东莞市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现场总指挥张绍培感叹道。他告诉记者,在今年8月20日,茅洲河水质实现达标,为地表水Ⅴ类。虽然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却给他带来了巨大鼓舞。
张绍培初来茅洲河时,河水发黑、发臭,综合污染指数高达30.2,平均氨氮、总磷含量分别为11.7mg/L和1.89mg/L。而如今,根据最近的监测数据显示,综合污染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2.1%,氨氮下降了46.2%,总磷下降了48.9%。这些数据让张绍培心里的大石头稍稍放下了些。
茅洲河治理是今年深圳、东莞两地的攻坚任务。按要求,茅洲河水质需于今年底达到地表水Ⅴ类,氨氮平均含量需≤2.0mg/L,总磷平均含量≤0.4mg/L。
这场战役该如何取胜?记者近日走访了东莞市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现场指挥部”),为大家寻找答案。
全面推进治污工程,施工点遍地开花
记者走进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时,发现窗户外面正是茅洲河。当时室外温度高达34摄氏度,河上8艘大型清淤作业船正在不停地作业。
据了解,现场指挥部2018年11月进驻长安镇,并于今年3月初成立临时党支部。带着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系统、科学、精准”的六字方针以及“全河段、全流域、全时段”的整治要求,统筹协调茅洲河治污工程建设,不仅对茅洲河主河道进行清污、截流,还要对流域内9条内河涌、无数条街道进行管网铺设。
今年1月,东莞市完成编制茅洲河流域作战总图和片区作战图,坚持一张图干到底。3月起开展大兵团作战,茅洲河全流域内多项治污工程全面推进,施工点遍地开花。其中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东莞部分)二期项目(以下简称“茅洲河二期项目”)各子项目已经全面开工,进场人数超过2198人,高峰期多达299个有效作业面开展施工作业,每日管网铺设长度达2.5公里。开展水生态五期项目时累计进场超过1000人,高峰期有120多个有效作业面,每日铺设管网长度超过1公里。
截至9月30日,长安镇茅洲河流域内2019年新建污水管网合计铺设194.95公里,完成设计总工程量的99.74%。茅洲河二期项目内河涌清淤工程完成27.69万m3,完成率为82.28%。24个水闸主体完工,正在进行收尾及部分电源接入工作。长安锦厦三洲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及设备安装,正在进行收尾和设备调试。
“目前,已进入项目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完工后,将进一步完善流域内的污水收集系统,实现污水无直排。”张绍培说。
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市民王先生在茅洲河边居住已5年,亲眼见证了茅洲河的治理过程。
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带着小孩在河边散步。“以前没人敢靠近这条河,平日只要开着窗户,在家里就能闻到河里散发的臭味。”王先生继续说,“去年底开始,茅洲河渐渐消臭了。现在,筑起了堤岸,很多市民来河边散步。”
记者了解到,为全力推动茅洲河二期项目前期招标工作,现场指挥部会同长安镇委托技术单位编制了《2019年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方案》。
同时,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作能效,保证收水效果,还对地下管网排查、管网验收通水、排污口整治、管网运营维护以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等进行技术指导,先后督促完成新安大桥下管网抢修、人民涌管网移交运营、地下管网摸查等工作。目前,地下污水管网修复整改和入河排污口整治正在有序开展。
此外,多次组织专题业务培训,提升长安镇对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的专业技能,助力保障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并且落实人员分工,每周对各片区的施工工地进行巡查,检查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对巡查发现问题进行通报,及时约谈业主及施工单位,落实奖惩措施,全面从严要求。
“茅洲河整治是今年治污工作的重中之重,水质达到Ⅴ类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我们要努力让偶然事件变成常态事件,把现在的常态变成以后的偶然。”张绍培认真地说。
加强执法监管,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今年以来,东莞市加强环境执法,严查严控工业污染源。深入推进“利剑4号”茅洲河流域专项执法行动,组织开展深圳、东莞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涉水污染源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
张绍培介绍说,截至目前,长安镇已完成2019年4614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的工作目标。共检查企业1409家(次),发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106份,作出行政处罚188宗,处罚金额达1867万元。
为防止出现违法企业回潮现象,东莞市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举报制度,同时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全面打响环保执法大会战。
“督促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和长安生态环境分局全面加强对流域内工业企业的执法监管。通过系列专项行动,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张绍培介绍道。
此外,东莞市加快推进环保大数据监管平台以及茅洲河二期项目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提高环境监管执法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科技保障。
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厅